2007年度教师资格认定“两学”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一
教育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3.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
A.目标模式 B.需求满足模式
C.环境适应模式 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7.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8.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与学生主体性内含不相一致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10.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1.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2.在1988年改革之前,( )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罗斯
1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4.(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6.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制 D.复式教学
17.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 )。
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18.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9.让患者自我放松,减轻焦虑、恐惧,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通过练习消除焦虑和恐惧的做法即为( )。
A.深入共感法 B.系统脱敏法
C.行为契约法 D.模仿学习法
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B.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组织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的阶级性始于奴隶社会,在那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在( )。
A.目的上培养统治人才 B.对象上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C.内容上以军事和道德教育为主 D.教育的领导权归属人民
E.方法上体罚和机械练习
2.教育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法,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实验教育学以此为特色,其基本观点有
( )。
A.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B.实验按三阶段:假设—计划—运用、进行
C.教育实验与教学实践高度结合
D.教育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
E.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
3.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表现在( )。
A.官方性 B.地域性
C.垄断性 D.非自愿性
E.公益性
4.如何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正确的理解是( )。
A.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制约于社会的发展状况
B.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C.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D.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E.以上几种说法都是不对的
5.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按照以下哪些要求进行?( )
A.因地制宜 B.分类指导
C.按需施教 D.市场导向
E.学用结合
6.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E.赞可夫
7.“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这样的特点( )。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E.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8.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 )。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B.因材施教
C.学生机会均等 D.责任明确
E.分层管理
9.当今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重知识轻能力
B.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
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唯成绩是论
D.制约教学改革,标准固定划一
E.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
10.探究—研讨法十分注重儿童不同发展阶段认识的不同特征,形成了突出的教学特点
( )。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C.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影响
2.学校管理
3.课程设计
4.教学模式
5.教师申诉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4.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5.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五、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联系实际论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2.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 )越大。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强度
2.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3.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 )。
A.测量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4.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 )。
A.转移 B.文饰
C.反向 D.退行
5.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 )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
A.δ波 B.β波
C.θ波 D.α波
6.味觉属于(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7.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 )。
A.成就测验 B.团体测验
C.个别测验 D.性向测验
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以( )为核心。
A.潜意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
10.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12.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 )。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 )中的。
A.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语义记忆 D.陈述性记忆
14.( )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A.心理年龄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智力年龄
15.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 ),掩蔽作用越大。
A.频率越接近 B.强度越接近
C.频率相差越大 D.音色相差越大
16.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关系”属于( )。
A.产物维度 B.内容维度
C.操作维度 D.应用维度
17.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表现,属于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的( )。
A.外向性人格特质 B.开放性人格特质
C.随和性人格特质 D.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
18.“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条件。
A.互补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1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
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20.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
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长时记忆中的主要编码形式为( )。
A.声音代码 B.语义代码
C.动作代码 D.直接代码
E.视觉代码
2.场独立性的人( )。
A.善于抽象思维 B.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对社会定向的知识更感兴趣
E.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3.催眠状态是一种( )。
A.特殊的意识状态 B.意识恍惚状态
C.睡眠状态 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4.舒茨提出的人际行为倾向中,包括以下几种( )。
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动与他人交往
C.对人宽容 D.主动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 )。
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B.调节与幅合
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E.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
6.( )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
A.工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心理测量学 D.教育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7.流体智力是( )。
A.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度量
B.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C.用于处理熟悉的问题
D.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E.20岁左右达到顶峰
8.( )等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减轻不适感。
A.放松 B.歪曲现实
C.攻击 D.逃避
E.幻想
9.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
A.任性 B.懦弱
C.幼稚 D.思想活跃
E.蛮横胡闹
10.有些儿童认为圆就是圆溜溜的东西,包括皮球、弹珠等,这是一种( )。
A.明确概念 B.日常概念
C.科学概念 D.模糊概念
E.前科学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日节律
2.效度
3.从众
4.编码
5.纵向研究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要说明心理健康的标准。
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3.简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4.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